
近年来,“生育焦虑”席卷中国网络,而讨论最激烈的,就是穷人到底该不该生孩子?生儿育女真的有意义吗?
在高房价、高教育成本、社会阶层流动趋缓的背景下,越来越多年轻人直言“不婚不育”,甚至将“丁克”视为自我保护手段。可与此同时,传统观念却成了最大的包袱,生儿育女被不少长辈和社会主流视为“人生必修课”。
那么,穷人的孩子到底是为“谁”而生?若没有能力给孩子提供富足的生活,普通人还有必要生孩子吗?
生育率下降政策焦虑,养娃也有贫富差距
在中国,生育这件事早已成了一种“民族使命”,2024年中国新生儿人口创历史新低,为了解决生育率的问题,多地政府发放生育补贴、延长产假、鼓励多孩,由此可见国家对生育率下降的焦虑。
展开剩余83%可即便有再多的鼓励生育政策,普通家庭、尤其是底层家庭的生育意愿仍在持续下降。
与过去人多劳力多、养老靠儿女的社会结构不同,如今的家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,每多一个孩子,生活成本大幅提升,医疗、教育、住房、兴趣班,哪一样都不便宜。
普通人常说,生孩子的意义在于“有个依靠”“传宗接代”、“给父母交代”,但现实却是,绝大多数父母最终都要独自面对衰老和孤独,子女未必能成为“保障”。
更为现实的是,生育带来的压力和责任,不仅仅是经济,更是心理和情感的双重负荷。
把人生比作一场游戏,生儿育女就是必须完成的主线任务,对于普通人和底层家庭来说,这场游戏难度极高。
生孩子带来的成本支出多为刚需,不可回避,而现实生活中,除了养育孩子、照顾父母,其他一切“支线任务”(比如娱乐、个人发展)都要为主线让路。
就连有钱人也未必轻松,很多富裕家庭同样深陷养娃困局。很多家境优渥的孩子因学业压力、网络沉迷、心理问题令父母焦头烂额。送去网瘾学校后才发现,那里聚集了各阶层的“问题孩子”,即便“装备”再好,养娃的关卡也并不会大幅降低难度。
主线任务完成后,许多人会陷入“空巢”状态,送走父母、孩子上大学或成家,个人忽然失去奋斗目标。
三四十岁后,不少人兴趣锐减,转向低能耗、低门槛的生活方式,比如钓鱼、养花、喝茶。基因角度讲,完成繁衍任务后,个体的“意义”逐渐降低,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中年人开始对生活感到无趣。
可拒绝生育,表面上解决了经济和心理压力,单身群体、丁克家庭往往在20-30岁阶段确实过得更为充实,旅行、消费、社交、娱乐丰富多彩。但进入40岁后,重复感增强,生活激情削弱,人际关系逐渐疏远,“孤岛化”问题日益明显。
越来越多的“不婚不育”人士反映,随着年龄增长,兴趣减少,身边能聚会的朋友越来越少。孤独感和“电子阳痿”成为常态。
游戏之所以让人上瘾,是因为不断有boss可打、目标可冲刺。而现实生活里,孩子的每个阶段都是难关,养育过程充满痛苦,同时也带来成就感。没有了“主线任务”,生活容易变得无聊和空虚。
选择不生孩子的人,常常在年轻时享受自由,年长后体验孤独;选择生孩子的人,年轻时压力山大,年长后或许能感受到“养儿防老”的慰藉,但也可能因代际矛盾、子女不争气而陷入更深的困境,这本来就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。
穷人生育难度升级,家长孩子都在挣扎
对于底层家庭来说,生育无疑是“地狱级别”副本,缺钱、缺资源、缺时间,“装备”差、金币少,遇到困难只能硬扛。
父母长时间工作,回家后精疲力尽,对孩子缺乏耐心,动辄打骂。这样的家庭氛围,让许多孩子成长为胆小、冲动、失败主义倾向明显的成年人。
许多坚定不婚不育的人,大多是出身于贫困或不幸福家庭,家庭生活在他们眼中没有温馨和依靠,只有抱怨、羞辱和暴力。原生家庭的伤痛,也是影响下一代婚育观念的关键因素。
社会普遍追求阶层跃升,实际上大多数人只能获得“贝塔红利”,也就是时代进步带来的整体福利提升。教育、智商、资源的壁垒,使90%的人难以实现代际跨越。
父母对子女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,频繁报兴趣班、砸钱上补习,既折磨了孩子,也让自己焦虑不堪。代际之间,矛盾日渐突出。
年轻人目睹父母苦苦挣扎,自己也愈发害怕步入婚姻和生育的“围城”。社会竞争愈发激烈,排位赛的本质是零和,绝大部分人只能维持现状。谁都想孩子“出人头地”,但现实是大多数人都不过普普通通。
家长对孩子赋予过高期待,试图通过“鸡娃”来实现阶层跃升,结果不仅自己和孩子都痛苦,还让整个社会陷入焦虑。兴趣班、补习班、特长班层出不穷,但大多数孩子并没有天赋,父母越逼越累,亲子关系反而恶化。
社会压力下,许多年轻人对婚姻和生育望而却步。身边失败的婚育案例加剧了恐惧心理。与其一边焦虑一边折腾,不如选择单身和自由。
其实所有普通家庭需要转变思维,与几十年前相比,即使不“出头”,普通人日子也比以往宽裕许多。
孩子学习一般,家长焦虑却无济于事,相较于过去必须拼命“上进”,如今社会已进入“底线保障”阶段。并非每个人都要成为精英,普通人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利。
在生育这道难题上,最难的是放下执念场外配资炒股,只要顺其自然,量力而行,生育的焦虑自然迎刃而解。
发布于:河北省联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